展开导航

slide down

传达学习

张颐武:电视人文大片,还能再多些

日期:2017-12-29
0

  文化类节目走红,是近年来荧屏上的一大亮点,《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等节目,如汩汩清流浸润着观众的心灵。甚至《奔跑吧!兄弟》等一些当红的真人秀节目也注入了文化味、打起了文化牌,口碑上佳,收视率也不错。

  但问题随之而来。电视节目是文化消费中的"快销品",保鲜短、易复制。传统文化节目热潮究竟能持续多久,令人担忧。今年多个原创文化节目相继上档,但不论是影响力还是收视率,较之前都有所下降。究其原因,既在于现有节目的类型、内容等同质化程度过高,分流了观众,更重要的是由于一些节目止步于表面跟风,缺乏创新,观众的收视热情难以长久保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电视节目提高创新能力、传递文化自信、展现大国气度,是时代要求和观众需求。尽管传统文化节目有丰富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依托,但如何提高创新能力、传递文化自信、展现大国气度,是电视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一线卫视更应该表现其在行业创新引领上的领跑状态,以更饱满的信念来体现这种担当。

  今年,在浙江卫视播放的纪录片《爱上中国》给我留下很深印象,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30多年的社会人文变化,在国际视野中建构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也因此成为中宣部"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项目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表彰的年度优秀国产纪录片。这种兼具文化关怀和精良制作的电视作品,我称之为人文大片。

  类似的作品还有不少。纪录片《一本书一座城》贯穿"找寻"的内在动力线,"读书,读城",使文字和空间相融合,让城市印象更加丰满突出,给人影像及文字双重感动;《艺术:北纬30度》以艺术角度来解读北纬30度——"人类心脏"的神奇纬线,镌刻了不少全世界范围的文化印记。

  不同的卫视平台有不同的定位,比如湖南卫视的"快乐"、东方卫视的"梦想"、江苏卫视的"幸福"……浙江卫视则是通过人文大片,接续文化血脉,涵养观众的精神世界,也不断夯实"人文气质",为电视文化节目的创新进行了亮眼的探索。

  所谓电视节目"回归本源",关键点在于发挥满腔热忱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的核心功能。一方面,电视节目创新应当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充满内涵的文化节目鼓舞人、感召人。另一方面,电视节目创新要坚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节目灵感,使之成为中国电视节目原创的重要来源。

  如今,观众越来越需要有时代认同感、有价值观的节目,需要产生精神层面的共鸣,更需要讲述中国故事,展现文化力量的节目。从这个角度来说,拍播人文大片、滋养人文气质的探索值得鼓励和借鉴。(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记者杨暄采访整理)

Copyright©温兄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35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