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 down
传达学习
史一棋:给“极简史”以丰厚支撑
最近国内的图书市场上,被冠以"极简××史"名称的书籍,销路都不错。作为历史普及读物,书中内容的时间跨度极大,有的涵盖整个欧洲历史,有的要说尽人类乃至宇宙历史。与宏大视野的内容相比,这类书籍的体量却堪称微小,《极简欧洲史》12万字,而《极简人类史》只有不到10万字。
这一"大"一"小"让不少读者乐开了花,他们想:此书读来轻松省时,还能掌握如此大跨度的历史,何乐而不为?在这种心理的助推下,"极简史"一类的图书自然畅销一时。其实,人们读书,为的无非两端:一是增长知识,二是提升修养。但细细想来,"极简史"并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两项读书需求。
先是增长知识。"极简史"之所以受到热捧,实因其文字简明、论证简略、体量简省,这种简化处理确实方便了阅读,但其知识的细密程度必然大打折扣,何况书籍内容涉及动辄成百上千年的历史。如14到17世纪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作者只让读者知道有这个历史事件,但对其经过、意义、代表人物等重要信息,或只言片语,或干脆不提。"小"书实难担当说清"大"历史的重任,处处皆见作者蜻蜓点水,这种阅读对读者增长知识效用甚微。
再是提升修养。美国学者格伯纳曾提出涵化理论,其中一个观点是大众传媒构建的现实对人们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书籍属于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同样适用于涵化理论。读者希望通过阅读增进史识、提升修养、锤炼人格的本心并没有错,但殊不知,这样的提升恰恰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尤需水滴石穿的积累、久久为功的积淀,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想通过读一本"极简史"而提升修养,实为缘木求鱼,不得要领。
历史本不是单纯的过去事件,而是充满空间经验的时间,是人类此刻的生存和多种可能的未来。在历史长河中,每个人人性之复杂、抉择之机缘,每件事诱因之多元、过程之繁复,远非几行字几页纸能说得清楚,说得明白。所以,要想增长历史知识,提升历史修养,求诸"极简史"并非明智之举。
那么,"极简史"难道就没有意义和价值吗?并非如此,这类书籍虽不能呈现丰富翔实的史料史实,也不能提供思精析密的观点论证,但它却具备观察历史脉络的宏观视野,也具有统合这种视野的线索理路,这种理路正是作者的历史观,能用"小"书陈说"大"历史的,也必然拥有这样贯穿一气的历史观。历史观与具体历史事件的关系如同骨架与血肉,人无骨不能立,人无肉不能生,在历史观的统筹下,一件件历史事件被衔接串联起来,才构成值得品鉴的完整样貌。"极简史"的意义正在于承载了作者看待历史的方式观点,以及历史本身的框架结构,供读者批判地继承,进而构建自己的历史观。
如此说来,"极简史"并没有错,只是我们要把握好阅读它时的功能定位和求成心态。如果我们能沉下心来,读出其中有价值的历史观与框架,再以此指导自己的读史实践,日积月累,必然会结成丰硕的知识果实,也能极大地提升修养、锤炼人格。
Copyright©温兄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35023号